找到相关内容371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现代佛教:太虚大师的思想背景

    了台湾僧团的比丘尼戒。不过,上座部系的比丘僧们并不认可中国比丘尼戒系的权威性。   四   佛教在现代日本的变化始于明治维新(1868),略早于奥尔科特和达磨波罗在锡兰的活动。明治时代,佛教的地位...

    宋立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73962936.html
  • 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论的反思性

    门下的一代新僧,正面临着分化或分流的现象。因此,太虚必须解决中国佛法的本源性问题,完整而全面地认识、评判中国佛教系统。如果青年新僧们对本源佛法的认识模糊不清,必将制约着太虚所倡导的新佛化运动。   ...的评判。太虚不只是停留于强调“中国本位”,而是更关注文化建设的“现代意识”。这种综摄性的文化重建观念,反映了佛教新僧们力主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。 ...

    陈永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3563007.html
  • 禅对山水画形成的影响(1)

    ,中国的名僧们对禅与慧的关系日益了解,如慧远云:“禅非智无以穷其寂,智非禅无以深其照,则禅智之要,照寂之谓,其相济也。”(慧远(出三藏记集》卷九《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》)这样,禅学高僧们在修行实践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2563877.html
  • 常任学院化、学院常住化之改良刍议

    专注:相对于一般寺院出家人的忙碌纷乱而言,传统佛学院的此项优点是至为珍贵,且显而易见的。由于完全不去负担生活资源的筹措,亦几乎不负责寺务性、法会性的工作,而且生活的空间也大都下受干扰,因此学僧们得以...

    学 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0764026.html
  • 佛教的中国化与士大夫心理(2)

    魏晋南北朝时,在名僧与名士的交往中,名僧们更主动完全出于弘扬教化的需要,那么,到了唐宋,在禅僧亦僧亦俗与士大夫亦俗亦僧的交往中,士大夫的主动,则主要表现为追求一种生活情趣的需要。我们不妨从众多的土大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2564427.html
  • 太虚《中国佛教的复兴》第三章

    高效率也是他的长处之一。  有时太虚也会失算,险些在他试图驾驭的新潮中翻船。在武昌佛学院,他将一些左翼期刊摆在阅览室,鼓励学僧们阅读。一九二二年,学僧中的一部份人开始建立爱国小组,他们在晚上溜出学院去...

    霍姆斯·维慈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5165140.html
  • 真禅法师“爱国爱教”思想管窥

    曾先后于南京栖霞山僧伽培训班的开学和结业典礼、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第二期开学典礼、中国佛学院九华山寺院执事进修班的开学期L上,发表讲话,勉励学僧们勤奋学习,努力上进,争取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、真正能对佛教...

    觉 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2965287.html
  • 略论两晋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

    不过是俗谛的教化方便而已(如道生等)。  (四)当时的佛教名僧们的风度仪表举止等,亦模仿了玄谈名士,使得名僧与名士合二为一。玄谈家们标榜远离实际,口谈虚玄,善析名理,(即善作概念分析)终日优逸清谈,不...

    许抗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5965681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传播

    应该归功于唐代。到了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,正好当佛教学僧们钻进佛经学术的注疏、述论的牛角尖,多数佛教名匠的博雅学者,大阐其佛学义理,和相率走近了迷宫似的唯识、法相之学的时候;禅宗忽然崛起,以教外别传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1165786.html
  • 论南北朝的佛典翻译

    爆炸性的反响,僧叡在《喻疑》中说,“泥洹不灭,佛有真我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”,这一《泥洹经》的中心观点,曾使长期困惑于般若空观的学僧们,豁然开朗,即使鸠摩罗什闻得此理也“应如白日朗其胸襟,甘露润其四体,无所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4666098.html